当前位置:中国国际萨提亚学院,萨提尔认证课程,萨提亚学院广州中心 >> 相关文章 >> 婚姻家庭 >> 浏览文章
婚后,邓瑶更像个家庭妇女了。她身上所有的锐气、才气全然消失,她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做家务、处理家庭的琐碎事情上。她像大多数女人一样,谈点儿家长里短,说点儿娱乐八卦。她完全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她有的是时间钻研业务、读书学习,但她不。她不允许自己回到“才女”的状态,这会让她不安。“我不想当女强人,这会把男人吓跑的。女人事业做得太成功,不像个小女人,男人就不愿意爱你,不愿意保护你。”邓瑶常常这样对闺密感叹。
邓瑶没有意识到,她已经把成功的渴望全放在了丈夫身上。她经常会看孙超做的项目文案,然后叹口气:这方案要她来做,绝对不会这么平庸。她经常问孙超在单位的表现如何,领导喜不喜欢他,同事欢不欢迎他,业绩能不能排在前面。要是孙超点头,她就特别高兴;要是孙超摇头,她就唉声叹气。问题是,孙超摇头的几率远远大于点头——他原本就能力平平。
随著孙超摇头的时间越来越多,邓瑶的不满也越来越强烈。她甚至觉得,像孙超这种连简单的方案都做不好的人,怎么能配得上自己!她开始对孙超挑剔起来,虽然她不说刻薄的话,但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孙超的“失败”。比如方案做得差,比如衣服搭配得太土,比如说话不大气等等。那次,孙超竞聘经理失败,回到家垂头丧气的。邓瑶气得都要哭了:这已经是孙超第二次竞聘失败!她唉声叹气道:“你啊,怎么这么没用?要是换成我,早就竞聘成功了!”孙超就默默地听著,不反驳,也不接腔。
看见他这么没出息的样子,邓瑶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她内心的不满越发强烈,怎么看孙超都不顺眼,到最后,连见不都想见他。前几天,孙超告诉邓瑶,自己有机会升职,只要把一个大项目拿下。邓瑶兴奋极了,给孙超出了许多主意——但孙超依然失败了!邓瑶真的愤怒了,而且出离的愤怒!她大吼道:“你怎么这么没用!你怎么可以放任自己如此失败?你知不知道,我放弃事业成为家庭主妇,就是为了让你成功!你太让我失望了!”
三个月后,邓瑶和孙超离婚了。邓瑶知道,这段婚姻让她痛苦,而孙超也过得不轻松。
如果说何梅梅的主题是“压抑”,那么邓姚的主题就是“贪婪”,甚至有可以说得上是“残忍”。在何梅梅的世界里,身边的“别人”是用来谈条件、做交易的,但至少还是个人,是个生命;而在邓姚那里,所有的“别人”都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她生活事业双丰收的美丽蓝图。
哲学家马丁•布伯曾经在著作《我和你》中指出:这世界上的一切关系都可以区分为“我和你”与“我和它”两大类。在前一种关系中,我们与一个鲜活的生灵发生互动,我们清楚对方和自己一样有血有肉、有喜有悲,因为可以在自我尊重的同时尊重对方。而在后一种的关系中,一切人、事、物都可以简化成一个硬邦邦、冷冰冰的“它”,通过这样的一个工具化的“它”,去实现我们自己的大小心愿和人生梦想。
这样一种“我和它”的关系,在生活中最容易在父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中上演。父母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到孩子身上,为孩子规定好发型、外套、学校、工作、生活地和结婚伴侣,是希望可以通过操控孩子的意志,活出自己梦寐以求的人生。而在婚姻关系中,如此的操控行为通常会引起对方的反感甚至反抗,继而导致婚姻的解体。毕竟成年人的自我意识,相比于孩子来说还是要强大很多。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导演和第一主角,凭什么单单要长期为你友情客串?
女强人的“被离婚”之路
沈小青39岁,离异。以前每次谈到她时,大家会羡慕地说:“看人家沈小青,又有钱,老公又好。”现在大家谈到她时,会略带同情地说:“女人有钱有啥用?到头来还不是离婚了!女强人都这下场,没一个好。”
十几年前,沈小青有老公,而且老公比她强,是国家税务系统的公务员,福利待遇好。沈小青就是个小职员,还不是在编的。几年后,沈小青的老公上升了一小步——办公室主任,除了有点儿发福、脱发和爱唠叨,基本没什么变化。而沈小青早就下海了,拥有一家小有规模的汽车内饰公司,自任总裁。她妆容精致,腰杆挺得倍儿直。谁见了她,都是毕恭毕敬地称呼“沈总”。
坐在奥迪车里的沈小青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让公司运转好,如何让每个决策最有利于公司发展。习惯了做决定的沈小青,对老公、孩子的状态也改不过来。结婚十周年纪念日那天,两人去饭馆吃西餐。老公说要吃猪排,沈小青马上说:“你本来就胖,别吃这个,还是吃牛排吧!”老公很郁闷,敢情儿自个儿连吃什么都不能做主了?可沈小青说了,这是为他好。老公只能闭嘴。
其实沈小青在家的时间并不多,但她的确关心家里的事情,儿子的教育、婆婆的生日、老公的升迁、保姆的请辞,她都要过问。而且,她一定要第一个发表意见,等到别人发表意见时,她会听,但从不采纳不同的意见。要是老公反对,她会一直说一直说,直到说到老公同意为止。沈小青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听我的,错不了,我走南闯北这么多年,比你们懂得多。”渐渐地,老公不跟她争执了,可也不怎么跟她说话了。
沈小青明显感觉到老公对自己冷淡了,可她心里很委屈。沈小青觉得自己够对得起老公了。请了保姆,老公不用做家务;她挣钱多,老公经济也没压力;她把一切都安排好了,老公也不用操心。你说,上哪儿找她这样的老婆去!真不知道老公还有啥不满意的。
但,沈小青的老公的确不满意了,而且不满意得想离婚。说起来,都是那台咖啡机惹的祸。那次,沈小青去了一趟意大利,带回家一个手磨咖啡机。老公摆弄不明白,饶有兴趣地尝试组装。沈小青不满地推开他,来了一句:“你不懂你可以问我,但别乱动!”那语气就像教训一个鲁莽的下属。当时,保姆就在旁边,沈小青的老公很尴尬,也很愤怒。
这样的事不是第一次发生,沈小青在家“当老师”已经当习惯了,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但第二天,老公就给她发短信要离婚。沈小青还觉得老公开玩笑呢,人家已经把离婚协议书都给拟好了。沈小青问老公为什么,老公只说了一句话:“我配不上你。”沈小青简直崩溃了:就因为我事业做得好,我比你强,你就要和我离婚?那我挣这么多钱干吗!
三个故事里,沈小青的问题最常见,似乎也最容易获得突破。每一个地球人都知道,女强人悲剧里总有一个保留曲目,就是她们习惯了在外边的“老板”角色,回到家里也摘不下去,有事没事就在老公面前过过“领导”的瘾,活该招来一身骂名——可是,这一切也并非出自当事人的主观意愿。与其说这些可怜的女强人们“不肯”放下身段,还不如说她们是根本就“不会”,甚至“不敢”。
让我们先把分析的眼光放宽一层,联想到更大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女人喜欢居家度日,而另一些则更愿意勒紧腰带去职场拼杀?这里又回到选择的问题上。我们每个人在面临选择之时,常常都会无意识地选择一个自己“感到”相对容易的选项。注意,这里的相对容易并不是必然真实的(准确地说这世界就没有什么绝对真实)。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实际上会选择的是自己更加“熟悉”的道路。
独立或依赖,其实本来就没有高低上下、是非对错的区别意义,不过都是我们从童年的记忆残片中拷贝出的一种生存模式。那些一定要在婚姻之外实现自我价值的女性,通常会相信依靠自己的奋斗获得幸福,要比陪在一个男人身边分享对方的成就更加靠谱。她们很有可能从小就习惯了替一个家庭扛起了应对外界风雨的重任,在这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迅猛发展的同时,却失去了其他一些有助于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的珍宝。比如信任他人的能力,比如暂时放下责任,不操心、不管事、享享清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