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萨提亚学院是萨提亚在广州的唯一中心,请注意鉴别!  更多萨提亚中心请查阅 贝曼萨提亚中国管理中心   

心理医生对家庭的观察 (下篇)(1)

本站原创 佚名 【字体:

心理医生对家庭的观察15:过渡期
 

困难只是暂时的。

 

当孩子变得有些疯狂或不可理喻时,正是他成长的路变得泥泞之日。     过渡期是一个心理学的操作性概念,指12岁至16岁的孩子在心理成熟的过程中,要走过一段艰难困苦的历程。这个时期的孩子要经受许多心理震荡,出现许多适 应性障碍,内心缠绕着羞愧、紧张、社交恐惧、伦理焦虑、负罪感,以及攻击倾向。这是个从孩子心态慢慢转变为成人心态的时段,在行为上常常同时存在两个极 端:自尊与自卑、盲目崇拜与藐视权威、过分道德感与故意无视道德、强迫倾向与散漫倾向、独立上进与懒惰依赖,他们统统夹杂在一起,形似“癫狂”。
 

其实,对每个青少年来说,这个“极端”行为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他必须为今后的一生积攒足够的进取能量与情绪经验,完成人格雏形、人生目标、审美与价值系统。
 

许多家长早把孩子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不能容忍孩子的“异化”,潜意识里把孩子的癫狂视为反叛,引发自身的分离焦虑。遗憾的是有些家长不能识别自身的焦 虑,调整心态接受孩子的成长,反以为要对孩子加强教育,使他回到正轨。如果家长找医生治疗这些“行为障碍”,会使成长的“自然过程”变成孩子的“病态过 程”,为了矫治孩子而使孩子发展为病态,形成治疗学的悖论情景。用系统眼光看,是家长和医生共同“建构”了孩子的“病”,好心帮了倒忙。
 

孩子过渡期要持续多久,取决于家庭的态度,如果受到家庭关系的阻碍,走出过渡期要晚一点。有的孩子在18岁甚至20岁以后还不能走出“困难历程”,他们可 能会成为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常客。过渡期延迟,大多数是由于父母过度但又无效的管理,尤其孩子“不幸”有个太严厉太能干的母亲,同时又有一个太柔弱太 无能的父亲,情况尤其如此。对这样的父母,我只能说:“孩子长不大,是你们并不需要他长大”。


心理医生对家庭的观察16:逆反


锉掉不如套牢。

父母对孩子逆反的反感,原因是自己的权威地位受到损害。
 

过渡期的孩子有什么特点:
 

一、他们突然变得让父母百思不得其解,有时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好像老子天下第一。他们反抗权威,对父母不尊,不敬,不服,却对父母的反应与批评极端敏 感。事实上,与父母冲突越厉害的孩子对父母越依赖,冲突是为了挣脱依赖。从物理定理看,与父母联结紧密的孩子,分离出来的动能大,释放的热量也较大。聪明 的父母容忍孩子对抗与依赖双重心理欲求,对孩子做事莽撞却得意忘形假装欣赏,以此来为他拓宽发展的路。愚钝的父母却会挥舞大棒,用不恰当的批评与“镇压” 来引发孩子的心理退缩。
 

二、他们突然有了一些古怪的行为问题:如缄默,关门独处,答非所问,凝神静思。尤其多见的是强迫性倾向:对一些简单的问题,诸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类 无解的问题穷根究底。要么是为求准确耗费大量时间,要么是做事毛焦火辣,丢三落四。夫妻情感分离的孩子,古怪越多,仿佛是要拼命地吸引父母的关注,为家庭 创造共同的话题。
 

三、他们突然对家庭问题敏感,甘愿扮演家庭的替罪羊或者小大人。孩子们热心做父母之间的调解人,在父母之间玩跷跷板,耍平衡。当“阴谋”难以得逞时,他们 变得容易激惹,愤世嫉俗,仿佛是曾经仓海难为水的样子。有的孩子会把对父母的愤怒转向自己,头疼、发烧、拉肚子,严重时逃学出走,无所不用其极。对付这些 “非法行为”的孩子,原本活得不轻松的父母犹如“屋漏偏逢连夜雨”,苦不堪言。


心理医生对家庭的观察17:竞争


我发现的缺点要多一些!


如果想要发现孩子的缺点,孩子就会不停的给你制造缺点。
 

夫妻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存在一种隐藏的竞争。夫妻是不同性别的人,对独生子女自然会有一种成长期待。这些期待正是塑造孩子思想行为的家庭动力。事实上,孩子跟谁亲近,长大了性格、行为习惯也会更像谁。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庭内常常有两种类型的冲突,一是价值观的冲突,由于教育的目的看起来是一致的,方法却各自不同,因些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双亲 互动最多、交流最多、冲突也最多。二是情感冲突,比如孩子更向着谁,更听谁的话,更维护谁的利益。处在劣势中的那个父母,会有较多的抱怨。这两种冲突,前 者是家庭意识层面的碰撞,后者是家庭感觉层面的较量。
 

其实,父母因教育孩子引发的冲突,是两种家庭文化是否能在孩子身上延续的较量。每个人都在一个特定的家庭中长大,家庭文化会像基因一样通过分离、配对、重 组植根于我们各自的意识深层,影响着我们的内在感觉和我们的价值判断。家庭冲突可以看成是两种家庭文化“原型”,在潜意识指引下在孩子身上作“配对与重 组”,它是自然的,甚至是必须的。遗憾的是,我们的脑子从小被禁锢在对与错、是与非、真与假、美与丑的价值体系中,缺乏多种哲学观引导下的交流方式与视 觉,许多看起来只是文化多样性的问题,争来争去就成了大是大非的问题。
 

漫画中,父母手中的放大镜正代表了父母自己家庭中祖祖辈辈延续、秉承、垂直传递的文化意识和价值系统。他或她从小耳濡目染,无形之中全盘接受的了一些理 念、态度、生活习惯、习俗、情感表达方式、对冲突的应答以及与人交往模式等。父母亲总是一厢情愿地、不自觉地、孜孜不倦地、甚至百折不挠地把内心认为好的 东西强加给孩子,希望从孩子身上看到“好”的回应,来满足他们内心对价值的期待。
 

心理学认为,父母容易从孩子身上看到的“问题”,可能正好是父母早年未解决好的情结,甚至可能是几代人也没有解决好的家庭意识遗留。研究父母如何通过从孩 子身上“发现”问题,使家族的“文化意识”得以代代留存,或者研究代际间期望压力的传递模式与前辈的“债务”如何经由后代偿还,是家庭治疗师最关心的事, 因为这恰好是家庭的症结所在。所以,我们常常会问“孩子的问题是谁最先发现的?”,或“谁最在意孩子的改变”。


中文域名: 萨提亚 关键词:中国国际萨提亚学院| 萨提亚模式| 萨提亚课程| 萨提亚培训| 萨提尔心理学| 家庭治疗模式冰山理论 |萨提尔家庭治疗模式| 萨提亚系统转化治疗| 蔡敏莉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