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国际萨提亚学院,萨提尔认证课程,萨提亚学院广州中心 >> 相关文章 >> 萨提亚 >> 浏览文章
令人惊异的是,萨提亚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有着很多互通之处。萨提亚模式治疗的五大基本要素:运用自己、体验性、系统性、积极正向、聚焦于改变。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主流以儒、道、佛三者为主,中医和武术也是中国文化的符号,所以中国文化可以概括为:释道儒医武。下面就从这五个方面比较一下萨提亚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性。 一、萨提亚模式治疗师身心一致地运用自己与中国文化 萨提亚治疗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咨询师能够做到运用自我,自我在身心一致的状态下,智慧就从中而生,是身心灵的整体结合和运用。 萨提亚在自己的治疗中力求做到和谐一致。萨提亚的一致性发展经历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一致是关于如实地接纳感受,感受属于我们,我们是他们的主人,经由接纳、承认和尊重自己的感受,治疗师可以达到和谐一致的状态;第二个层次的和谐一致关乎个人与自身、他人及世界的和谐。第三个层次的和谐一致是与“生命能量、精神、普遍性”的和谐。萨提亚这第三层面的一致实为自我与外界的和谐统一。
而这份和谐正是在治疗师能够与自我的生命能量连结,处于一种存在的状态,通过不断的自我觉察,接纳,欣赏,改变而完成的转化过程,不再处于一种求生存的状态。正如萨提亚所讲在Being状态下,智慧自然而然出现,萨提亚所讲的一致是与道家的静,佛家的空,以及与中国武术的养生桩有异曲同工之处。 治疗师首先活在自己的生命能量里,体验自己的生命能量:开放的、真诚的、一致的、好奇的、富于同理心的、倾听的、关爱的、觉察的、接纳的、平衡的、联接、邀请、合作、希望、耐心、信任、创造、平和、喜悦、力量、智慧。治疗师首先满足了自己的渴望,不需要案主来满足,治疗师才可能启动案主的生命能量,满足案主的渴望,爱他、接纳他、给他选择、自由。 1、道家在长期的修行实践中切身体悟了宇宙及生命的深层实质, 故而形成了有别于世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他们以此观点指导自己的人生旅途, 并获得到了开悟生慧及养生延寿。
《道德经》第十六章日“ 至虚,极也。守静, 督也。这里讲的“ 虚” 和“ 静” 是指“ 道” 的本体, 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静生动, 由动归静。动是相对的, 静是绝对的。一静则道自生,道生则修为之法自在。” 道家在这里不只是简单地告诉了我们大自然最早的一种形态, 还指出了我们在修养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一种境界及方法。“ 静则生慧, 动则生昏。”这句话足以说明了道家清静为宗的真谛。在我国历史上那些有修养的“高道”、“ 圣人” , 就是在“ 恬淡虚无”的心理状态下, 用“ 精神内守”的方法悟出了宇宙大道。 萨提亚家庭治疗强调觉察、强调接纳,无论是什么样的情绪,愤怒、抑郁都是我们的一部分,无论我们过去的经历多么不如意,都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首先要接纳他,然后就有可能成为我们的宝贵财富,每一种经历都是一种财富。这些应和了传统道家文化的“无为”“顺其自然”的思想。真正的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什么都没做,同时又什么都做了,“无为而无不为”真正帮助来访者的人是他自己而已! 2、在佛教里空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当我们进入了空的状态,体认到当下时刻,一切智慧呈现都在空中诞生,修行就是要看破、放下,获得空。
空不是指什么也没有,而是指一切最终都要变得改变了面目,没有一件东西是永远存在不变的。所谓的一切皆空指的是万物都处在永恒的变化当中,没有一样是可以停留的,“万物皆变,无物常在”,如果把空换一个词语,这个词语就是“变化”,永恒不停的变化就是空,一旦能够悟“空”,认识到空后,就不再贪婪执着,以看破、放下的姿态活着,心态自由自在。那么这种状态也可以成为一面镜子,呈照出来访者的身心灵状态。 3、一致性沟通与养生桩(身心CT) 令人惊奇的是:萨提亚一致性沟通的身体姿态与武术养生桩很相似。 故萨提亚对治疗师运用自我的要求,与道教所追求静,佛家所追求的空,武术的养生桩可谓是殊途同归。 二、萨提亚治疗的体验性与中国文化
(一)萨提亚的体验性 1、治疗师先有体验:比如:治疗师处理案主的哀伤之前,先要体验过自己的哀伤,并处理完成自己的哀伤。 2、在身体里体验自己的:感觉、信念、期待、资源、生命能量等。 3、治疗必须是体验性的,这意味着案主体验过去的事件对现在的影响。同时,案主体验到当下他自己的正向的生命力。只有当案主同时体验到事件冲击的负面能量和他们当下的正向能量时,能量的转换才能发生。
(二)中国文化重体验
1、禅宗的体验性 例如禅宗强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禅宗言顿悟,也包含开悟与证悟两个方面。这种本性“自悟”、“自度”的禅悟,强调的是个人的体验和自我的直接把握。换句话说,别人的体验不能代替你的悟,自我的体验无法以概念推理来获得。 与西方文化传统中比较强调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在思维方式上以直观意象为主。这是一种通过直观、直觉来直接体悟和把握对象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首先是直观和直觉的,儒、道、佛三家的认识论都带有这一思维的特点,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充分体现儒、道、佛三家合一的理学思维。宋明理学家把“太极”、“天理”作为包容了宇宙人生一切真理的本体存在。但对这个本体的认识,他们认为只有通过直觉顿悟才能实现。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则更注重义和象的浑融一体,强调只有发现和形成了意象之后的创作,才能达到好的意境。所以,中国的文学艺术是营造意象的艺术。中国画强调“意在笔先,画尽意在”。同样中国古代的诗歌不同于西方偏于表现情节,而是借象寓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追求意与象、意与境的极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从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就开始的这一对意象的追求与营造,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学所特有的韵致和意境。 2、坐禅 萨提亚模式强调改变的体验性,体验性的治疗过程更容易出现改变。体验性包括内在系统各个层次的体验:应对模式、感受、认知、期待、渴望、自我等。禅修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内心的体验性修炼过程,禅修,帮助我们活在当下,享受过程,人在那里心在那里,处处都能作主,能为我们的生命负更多的责任。 我们的头脑经常处于一种思虑的状态,老在想东西,想太多就忘记了知觉,当一个人的思虑太多,就会忘记身体的感知能力,长期处于思虑状态,心灵跟身体会高度的分裂,当很强烈的分裂时会失眠、焦虑、紧张,由此引起各种病症,如高血压、心脏病等等。留意观察一下路上的行人你会看到,特别是在大城市,你观察他们,每个人走路的时候不是在走路,他在走的时候眼睛、动作各方面都被带到他脑子里想象的另外一个目的地方的,很难有一个很轻松走路的时候,这种走路的状态就是把意念拔离了身体。如果你在清晨或者黄昏的时候,去观察在公园锻炼的老人,你会发现这时他们走路的状态和白天是完全不同的,为了走而走,动作肢体有和谐在里面。当一个人过度的思虑,使心灵离开了身体,身体和心灵的分裂,这种分裂产生各种疾病。通过坐禅修炼,重新把心灵和身体结合起来。 武术站桩与佛学有极深的渊源,在功法上有许多相通相似之处。总之,萨提亚模式与中国武术、禅佛的境界修炼相通都是体验性的。
三、萨提亚治疗的系统性与中国文化
萨提亚认为: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萨提亚模式不关注症状,而是聚焦在整个系统,系统改变了,症状就转化了。萨提亚模式的治疗干预主要聚焦在三个领域,个人内在系统,人际互动系统以及原生家庭系统。这些思想与中医的“阴阳平衡、身心合一”,关注系统是一致的。中国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大系统。中医的系统观、整体观。中医治疗从系统入手。例如:“头痛医脚”。 《周易》六十四卦就像一个大系统,每一个卦各由六爻组成,又是一个小系统,大系统与小系统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反映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周易》朴素系统论的特点在于注重人与社会及自然界这三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尤其以人与社会的关系最为突出,充分的反映于卦辞及爻辞中。 《内经》系统论纵横交织于整个中医基础理论中,如中医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和脏象相结合,构成五个子系统,子系统之间又都存在着生克的控制信息联系,系统论加强了个性与共性的联系。中医系统论的特色在于强调人体内外两个系统的密切关系,尤其注重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与大自然界相比,人只是一个小系统,是这个大自然界中的一个小系统,因此特别注重自然界对人的影响,这在运气学说及脏象学说中都有充分体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体现了人与天地的密切关系。
四、萨提亚治疗的积极正向与儒家思想的积极性
萨提亚认为:“长久以来,我们都陷入了“病理学”的沼泽中,而忘记了其实在任何年龄,只要有适合的情境,我们都可以自我成长”。 撒提亚模式聚焦于健康、可能性、资源、成长。“求生存”在它的出发点、动机上也是积极正向的。 在治疗中,萨提亚模式一直能够从事物的消极一面来挖掘出积极的意义,为来访者打开另一扇门,常常来访者的思维、情感或行为会偏向某一方面,非黑即白,非好既坏,当来访者陷入某一状态中,需要治疗师能够连接到自己生命的能量,在一致的状态中治疗师才可以运用自己去连接到来访者的生命能量,而这个能量是爱、接纳、尊重、安全,只有这个状态来访者才有能力看到对自己,家庭,人际等更为整体的面貌,而不再执着于自我求生存的某个部分。 撒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是健康取向的,其治疗目标是促进健康,而不是消除症状,是将使个体或者家庭表现出病态的能量转变为有利的用途。个体潜在的健康已经存在,只是个体因其理念和原则阻碍了这种健康的实现。症状被认为是表达健康的努力,是那些认为自己处于隔离、敌意、恶劣系统中的人们努力适应和生存的方式。撒提亚认为,治疗师所要做的不是消除症状,而是附加一个改变过程,阻止症状的发展。这个过程,与进入一个黑暗的房间相类似:当打开电灯,黑暗就消失了,人们所做的只是增加了光亮,并没有消除任何东西。
萨提亚模式也是一种成长取向的治疗模式,是建立在人们拥有解决问题的内部资源的信念基础上的。成长治疗的前提是:人可以被教导成为能够表里一致、清楚而直接地表达,正确地沟通自己的感受、想法和愿望,以便能够处理这些事情。撒提亚提出“种子”模型的信念,认为人类本身具有潜在的智慧,每个人都拥有他们成长发展必需的所有资源。治疗过程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到这些资源,并且学习如何使用它们,最终获得新的应对技能。 儒家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养性,曾益其所不能。在这里,孟子透过人经历的痛苦,可以看到困苦也蕴含着发展的新机会。 面对困境和不利,儒家还有另外的观点支持到这点,同萨提亚所讲即使外在的改变不可能,内在的改变也是有可能的。 儒家认为,挫折、失败等困苦是由外在的个人不能左右的力量决定的,比如,孔子及其弟子东奔西走推行他们的思想,却四处碰壁,对此挫折,他们认为,他们之所以遇到困境,不是他们的主张不正确,而是外在的时机因素或给予造成,所以,遇到困境,在心里接受它就是了,但是,接受现实,并不意味着放弃自我追求,而是在外在的条件不具备时,发展内在的品质,成就自我。而当外在的条件许可时,则以完善的自我品质为社会服务。
这样从挫折中探索其生命的意义同样的帮助人们摆脱非好既坏的二分法,而能够更全面的看到实物的本质。 儒家中发展性及认知转化性方面与萨提亚的理念非常的接近,儒家式应对的目的不是直接消除压力源,也不是消除心理上的压力感,而是强调通过该应对方式,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培养意志,提升认识能力境界,为将来取得更大成就做准备。显然,萨提亚所提到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问题才是问题,同时强调接纳和欣赏过去,可以增加我们管理现在的能力。儒家把挫折等逆境性压力事件作为成长的机会,是对逆境本身的含义进行了积极的心理转换。 仁义礼智四者,人皆有之,他把它们称为“四端”,人心有四端,所以人性本善。人之善性既“天之所与我者”,是天给的,又是“我固有之”者,是我本身固有的,所以天与人合一。这样孟子就明确地奠定了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孟子还对人之善性的这种根据做了本体论的说明。 萨提亚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具备了成功的一切资源,每个人的生命力都是与宇宙能量连接在一起的,每个人都具有内在价值,都具有爱的渴望与能力。这是与儒家文化的核心——“仁爱”思想相一致的。儒家文化认为:“仁”是君子的首要美德。治疗师的“仁爱”与耐心是一切治疗技术的前提,能够带给案主希望和改变!
五、萨提亚治疗聚焦于改变与中国文化
萨提亚强调内在“冰山”的每个层次、每种规条或沟通姿态都可以转化,而不一致的沟通型态具有负向的特质,同时也隐含着正向的资源。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过去对现在的影响。讨好怀有关心的种子;指责含有自我肯定的种子;超理智具有理智的种子;打岔则是创造力与弹性的种子。这种由失衡的模式中找到正面潜能种子的想法,运用转化而非全然去除缺点的介入角度,并且视症状为解决问题的动力,即与“太极”的思想完全一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生阳,阳极生阴,所以,任何经历、故事都无所谓好坏,“消极”会转化为“积极”,“坏事”是“好事”的开始,“问题”是成长的机会!
萨提亚认为:即使外在的改变有限,内在的改变是可能的,萨提亚模式首先帮助人们进行内在的改变与转化,与自我生命能量连结,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问题才是问题,透过症状,进入情境,去探索如何成为问题,来引导来访者做积极正向的转化。当一个人改变了,当其自我价值提升,就能够帮助他更好的生活在当下,管理好当下的事物,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透过个人成长,夫妻治疗,家庭治疗,入手都是从个体自我改变开始,当内在和谐了,其人际关系开始走向健康,用内在的成功统领外在的成功。 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一直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然而实际上,成功的机会少,失望的时候多,于是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中国最经典的著作《易经》,易有三义,第一个就是简易,第二个叫变易,第三个叫不易。易经谈的就是变化的学问。
萨提亚与中国文化融合之新希望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在实现个人内在和谐、人际和睦、社会和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这与国家倡导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致的。 祝福萨提亚模式在中国的发展更繁荣、更昌盛!